菲律宾最高法院判例分析:在凶杀案中证明自我防卫和背信弃义
[G.R. No. 130708, October 22, 1999] 人民诉卡利托·阿里扎拉案
引言
在菲律宾的刑事司法系统中,自我防卫是一项重要的辩护理由。当被告承认杀人行为,但声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时,法庭必须仔细权衡证据。人民诉卡利托·阿里扎拉案,突显了在凶杀案中成功主张自我防卫所需的严格证明标准,并阐明了“背信弃义”这一加重犯罪性质的概念。本案不仅对法律专业人士至关重要,也与任何可能面临自卫情况的个人息息相关,提醒公众了解在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的界限。
1997年2月14日傍晚,在 Nueva Vizcaya 省 Bayombong 市,卡利托·阿里扎拉持刀从背后袭击并多次刺伤警官罗兰多·卡拉,导致其当场死亡。阿里扎拉声称自己出于自卫,但初审法院未予采纳,判处其死刑。案件随后自动上诉至最高法院,核心法律问题在于阿里扎拉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以及其杀人行为是否构成背信弃义的谋杀。
自我防卫的法律背景
菲律宾修订刑法典第 11 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辩护理由。为了成功主张正当防卫,被告必须证明以下三个要素:
- 受害人存在非法侵略行为;
- 为了阻止或击退侵略行为,采取的手段具有合理的必要性;
- 防卫方没有充分的挑衅行为。
最高法院在众多判例中一再强调,“非法侵略是自我防卫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如果受害人没有实施非法侵略,则无论自卫方采取何种行动,都不能构成合法的自我防卫。非法侵略必须是实际的、突然的、出乎意料的袭击,或者迫在眉睫的危险,而不仅仅是威胁或恐吓姿态。
在本案中,阿里扎拉辩称,警官卡拉言语辱骂他,并做出要掏枪的动作,构成了非法侵略。然而,最高法院需要审查阿里扎拉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说法,并证明卡拉的行为确实构成了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险。
背信弃义的法律定义
背信弃义是菲律宾刑法中的一个加重情节,指的是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采取了确保犯罪得逞,且不使自己面临受害人反抗风险的方式。修订刑法典第 14 条第 16 款规定了背信弃义:“当攻击以确保犯罪的实施,而犯罪人没有因受害人的防卫而面临风险的方式进行时。”
背信弃义的关键在于攻击的突然性和出乎意料性,使受害人无法有效防卫。即使受害人与袭击者面对面,如果攻击是如此突然和意外,以至于受害人无法做出有效防御,仍然可以认定为背信弃义。在本案中,控方指控阿里扎拉从背后袭击卡拉,构成了背信弃义,需要最高法院仔细审查证据,判断袭击的方式是否符合背信弃义的定义。
案件过程及最高法院的分析
在初审法院,控方证人,包括目击者马诺利托·德古兹曼和雷纳尔多·巴鲁特,提供了与阿里扎拉的自卫辩护截然不同的证词。他们声称,阿里扎拉突然从屋里冲出来,一边咒骂警察,一边从背后袭击了警官卡拉。证人证词表明,袭击是突然且毫无预警的,卡拉根本没有机会防卫。
阿里扎拉本人承认刺伤了卡拉,但辩称是出于自卫。他声称卡拉指责他参与非法伐木活动,并威胁要开枪。阿里扎拉声称,在卡拉试图拔枪时,他出于本能用切肉刀刺伤了卡拉。
最高法院仔细审查了双方证人的证词和证据。法院注意到,阿里扎拉的自卫辩护主要基于其单方面的说法,缺乏其他证据支持。相反,控方证人的证词相互印证,且与法医证据相符。尸检报告显示,卡拉身中 14 刀,其中 9 刀是致命伤,且大部分位于背部,这与证人证词中描述的从背后袭击的情况一致。
最高法院引用了以下关键理由驳回了阿里扎拉的自卫辩护:
- 缺乏非法侵略的证据: 法院认为,阿里扎拉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卡拉对其实施了非法侵略。即使卡拉言语辱骂并做出掏枪的动作,这些行为本身并不构成迫在眉睫的生命危险。证人证词表明,卡拉当时身穿警服但没有携带枪支,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卡拉真的试图拔枪。
- 手段的合理必要性: 法院认为,即使假设卡拉存在某种程度的威胁,阿里扎拉对卡拉连刺 14 刀也远远超出了自卫的合理必要性。如此多的致命伤表明阿里扎拉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卫,而是具有杀人的意图。
- 证人证词的可信度: 法院认为,控方证人德古兹曼和巴鲁特的证词可信度更高。他们的证词与客观证据相符,且没有明显的偏袒或偏见。相反,阿里扎拉的证词前后矛盾,且缺乏其他证据支持。
关于背信弃义,最高法院也支持初审法院的认定。法院认为,阿里扎拉突然从背后袭击卡拉,使卡拉猝不及防,根本无法有效防卫。“突如其来的袭击,使受害人措手不及,无法有效防卫,构成背信弃义。” 即使阿里扎拉在袭击前咒骂了警察,这也不足以构成对卡拉的充分警告,因为袭击发生得太快太突然,卡拉根本来不及反应。
判决结果与实际意义
最终,最高法院维持了初审法院对阿里扎拉犯有谋杀罪的判决,但将死刑减为终身监禁。法院认为,虽然谋杀罪成立,但控方未能证明存在任何加重情节,例如“因受害人的官阶而侮辱或无视应有的尊重”。因此,在没有加重或减轻情节的情况下,应处以《修订刑法典》规定的谋杀罪的通常刑罚——终身监禁。
人民诉阿里扎拉案,为菲律宾的自我防卫和背信弃义法律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法指导。本案强调了以下几个实际意义:
- 自我防卫的举证责任: 在刑事案件中主张自我防卫的被告,必须承担举证责任,证明其行为符合自我防卫的法律要件。仅仅声称自卫是不够的,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说法。
- 非法侵略的重要性: 非法侵略是自我防卫的核心要素。被告必须证明受害人首先对其进行了非法侵略,或者存在迫在眉睫的非法侵略危险。威胁、辱骂或恐吓姿态,不一定构成非法侵略。
- 背信弃义的认定: 背信弃义的关键在于攻击的突然性和出乎意料性,使受害人无法有效防卫。即使袭击发生在公共场合,或者袭击前有言语警告,如果攻击仍然是突然和出乎意料的,仍然可以认定为背信弃义。
- 法律的严格适用: 最高法院在本案中坚持了法律的严格适用,强调了在刑事案件中,特别是涉及死刑的案件中,必须严格审查证据,确保判决的公正和准确。
关键教训
- 了解自卫的界限: 法律允许个人在面临非法侵略时进行自卫,但自卫必须是合理且必要的。过度的武力可能导致自卫变成犯罪。
- 寻求法律咨询: 如果您面临可能涉及自卫的情况,或者被指控犯有刑事罪行,请务必尽快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律师可以帮助您评估情况,了解您的权利和义务,并为您提供最佳的法律辩护。
- 保持冷静和理性: 在紧张和危险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性至关重要。冲动和过激的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常见问题解答
问:什么是自我防卫?
答:自我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略时,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或身体完整,而采取的必要且合理的反击行为。菲律宾法律允许在特定情况下进行自我防卫,但这需要满足一定的法律要件。
问:自我防卫的法律要件是什么?
答:自我防卫的法律要件包括:(1) 受害人存在非法侵略行为;(2) 为了阻止或击退侵略行为,采取的手段具有合理的必要性;(3) 防卫方没有充分的挑衅行为。
问:什么是非法侵略?
答:非法侵略是指实际的、突然的、出乎意料的袭击,或者迫在眉睫的危险,直接威胁到个人的生命或身体完整。威胁、辱骂或恐吓姿态,通常不被视为非法侵略。
问:什么是背信弃义?
答:背信弃义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采取了确保犯罪得逞,且不使自己面临受害人反抗风险的方式。背信弃义是一种加重情节,会使犯罪性质更加严重。
问:如果我出于自卫杀人,一定会无罪吗?
答:不一定。即使您声称出于自卫杀人,也需要向法庭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您的行为符合自我防卫的法律要件。如果证据不足,或者法庭认为您的行为超出了自卫的必要限度,您仍然可能被判有罪。
问:在菲律宾,谋杀罪的刑罚是什么?
答:在菲律宾,谋杀罪的刑罚是再监禁(reclusión perpetua)至死刑。具体刑罚取决于是否存在加重或减轻情节。在本案中,由于没有加重情节,最高法院将死刑减为终身监禁。
问:如果我遇到可能需要自卫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答:在可能需要自卫的情况下,首先要尽量避免冲突,寻找安全脱身的机会。如果无法避免冲突,可以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但务必保持克制,避免过度使用武力。事后应立即报警并寻求法律帮助。
问:人民诉阿里扎拉案对普通人有什么启示?
答:人民诉阿里扎拉案提醒我们,法律对自我防卫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滥用自卫权。在面临危险时,应优先考虑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但也要了解法律的界限,避免因过度自卫而触犯法律。如果您需要更多关于自我防卫或刑事辩护方面的法律咨询,请随时联系ASG Law律师事务所。
ASG Law律师事务所精通菲律宾刑事法律,在自我防卫和谋杀案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您或您的亲友面临类似的法律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获取专业的法律帮助。
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Source: Supreme Court E-Library
This page was dynamically generated
by the E-Library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E-Lib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