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怀疑原则:错误识别如何导致无罪释放

,

刑事诉讼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被告在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推定为无罪。如果对指控事实和情况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与被告的清白一致,另一种解释与被告的有罪一致,那么证据就不能达到道德确定性的检验标准,不足以支持定罪。在本案中,由于对被告人的罪行存在疑问,因此宪法推定无罪的原则仍然有效,被告人必须被宣告无罪。

警察诱导识别:当识别过程破坏了正义

本案源于 1991 年 2 月 22 日卡卢坎市发生的入室抢劫强奸案。原告 Perlita delos Santos Lacsamana 的住所被八名蒙面武装人员入室抢劫,损失高达 728,000 比索。在抢劫过程中,团伙中的两名成员强奸了 Maria Fe Catanyag 和 Estrella Rolago,她们分别是 Lacsamana 的侄女和雇员。Albino Bagas 随后与其他几名被告一起被指控犯有团伙抢劫强奸罪。被告人辩称自己无罪,案件进入审判程序。本案的核心争议点是被告人 Albino Bagas 的定罪,以及庭审法院在评估证据时所犯的错误,特别是证人识别的有效性和被告人提出的不在场证据。

高等法院在本案中强调了 **合理怀疑原则** 的重要性。如果呈堂证据既能解释为有罪,也能解释为无罪,那么必须宣告被告无罪。此外,本案也关注庭审法院采信证人庭外指认被告人 Albino Bagas 为罪犯证据的有效性,辩方认为该指认是在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且指认过程具有诱导性。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庭外识别是否违背了被告人获得律师协助的宪法权利,以及该识别是否可靠。高等法院认为,当警察宣布被告人为犯罪嫌疑人,导致庭外指认过程带有暗示性,使得后续法庭内的指认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法庭指出,**宪法规定的律师协助权仅在接受警方调查时才适用,警方的列队辨认不是调查的一部分**。然而,重要的是,法院承认原告在警察局对被告人的庭外指认具有严重的缺陷,排除了其可采性。甚至在原告有机会面对面地辨认被告人之前,警察就已经宣布他就是该犯罪嫌疑人,并且是被告 Ampatin 指认的罪犯之一。这一先有信息影响了证人的自发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客观性。

本案被告方提出了 **不在场证明**,声称案发当晚在巴西市的一家工厂里做贝壳切割工作,并有其他工人证明。被告人辩称,从巴西市到卡卢坎市在时间上是不可能完成犯罪的。高等法院指出,被告人的不在场证明得到了证人的充分证实,这些证人证实了被告人在犯罪当晚与他们在一起。法院认为这些证人是公正可信的,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与被告人有亲属关系,也没有任何个人利益或动机。另一关键证据是被告人 Federico Ampatin 撤销对被告 Bagas 指控的自愿供述,在强奸抢劫案中,Ampatin 和被告-上诉人被指控为同谋。法庭未能充分考虑到被告 Ampatin 的自愿供述,进一步加剧了对案件判决的质疑,因此法院重新评估了所有的证据。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高等法院认为,被告人的不在场证明以及有共犯已经撤销指认等等因素都引起了对其有罪判决的合理怀疑。基于“疑罪从无”原则,法院推翻了初审法院的有罪判决,并宣布 Albino Bagas 无罪。本案判决再次强调了 **正当程序** 的重要性,确保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平对待,也突出了警方在指认过程中保持公正和客观的重要性。最终,本案确认被告被宣告无罪,高等法院认定识别过程中的暗示性以及未充分考虑被告人提供的证据,严重影响了判决的公正性。该决定强调在刑事案件中维护被告人权利,并坚持起诉方提供确凿证据以排除合理怀疑的必要性。

FAQs

本案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本案的关键问题是:具有诱导性的庭外指认是否能够作为法庭有罪判决的依据,以及如何评估被告提出的不在场证明的可信度。
“合理怀疑”原则是什么意思? “合理怀疑”原则是指,如果证据不足以排除被告人无罪的可能性,那么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被告人应被推定为无罪。
为什么高等法院推翻了初审法院的判决? 高等法院认为,初审法院在评估证据时存在错误,包括对庭外指认的采信以及对被告人不在场证明的忽视。
被告的辩护理由是什么? 被告辩称,他在案发当晚正在工厂工作,不可能出现在犯罪现场。此外,被告还指控警方的指认过程具有诱导性,并提供了共犯撤销指控的证词。
警方的列队辨认是否属于“警方调查”的一部分? 根据本案判决,警方的列队辨认不属于“警方调查”的一部分,因此在列队辨认时,被告人没有权要求律师在场。
证人是如何指认被告人的? 证人在警察局指认被告人,但法院认为这一指认具有诱导性,因为警察事先已经告知证人被告人是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的辩护证词可信度高吗? 被告的辩护证词(既不在犯罪现场)与他的同事和雇主证词一致,后者明确表示案发当晚被告在工厂上班。
对公民来说,这一判决的意义是什么? 此判决强调在刑事诉讼中维护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警方在调查和指认过程中必须保持公正和客观,任何形式的暗示或诱导都可能导致冤假错案。

关于本判决在特定情况下应用的咨询,请通过contact或通过电子邮件frontdesk@asglawpartners.com联系ASG Law。

免责声明:本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法律建议。 如需针对您的情况量身定制的特定法律指导,请咨询合格的律师。
来源:人民诉阿梅斯图佐案,G.R. No. 104383,2001年7月12日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